2025年10月,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迎来新一轮价格风暴,DRAM与NAND闪存价格呈现大幅上涨态势。三星、SK海力士及美光三大存储巨头集体提出涨价要求,其中美光产品涨幅达20%-30%,车用与工业级产品涨幅更突破70%。这场价格异动的背后,是技术迭代、产能分配与市场需求三重因素的交织作用。
产能争夺战:HBM挤占DDR生存空间
存储行业周期性特征在本轮涨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2024年9月启动的国补政策刺激了笔记本电脑与手机销量阶段性增长,但DRAM产业却因上一轮周期(2022-2023年)的过度扩产亏损,导致厂商扩产意愿低迷。更关键的是,AI芯片需求爆发引发了产能争夺战:OpenAI、英伟达、AMD签署的上千亿美元订单,迫使三星、海力士、美光将产线迭代资本开支全面倾斜至HBM(高带宽内存),民用DDR内存产能因此被严重挤占。
这种技术迭代带来的结构性矛盾在2025年第三季度集中爆发。三大原厂将先进制程产能优先分配给高阶服务器DRAM和HBM,直接导致PC、移动装置和消费级应用产能受限。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数据显示,2025年第四季度旧制程DRAM价格涨幅达8%-13%,若计入HBM因素,整体涨幅将扩大至13%-18%。
供需失衡:停产潮与备货潮的碰撞
供给端收缩与需求端增长形成强烈反差。消费级市场方面,中低阶智能手机LPDDR4X内存因全球供应位持续削减,品牌厂为防断链加强备货,导致第四季度价格预计上涨超10%。服务器市场则呈现另一番景象:美系CSP(云端服务供应商)为确保2026年DRAM供应,提前启动第四季度采购,推动DDR5产品需求持续增强。
这种分化在现货市场体现得尤为明显。2025年7月,DDR4 8Gb通用产品平均交易价格达3.90美元,环比上涨50%,创2021年10月以来新高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DDR4价格在第三季度首次超过DDR5约4%,形成价格倒挂现象。业内人士指出,DDR4在整体销量中占比虽小,但产品生命周期末期减产等因素放大了价格波动。
周期轮回:从过度扩产到产能紧缩
存储行业的强周期性在本轮涨价中再次显现。2022-2023年,COVID-19期间行业过度扩产导致的库存堆积,曾使固态硬盘和内存价格暴跌。长江存储、长鑫存储等厂商当时将低价归因于自身技术突破,实则是以全行业亏损为代价的市场出清。2023年行业通过停产、停止报价等极端手段才走出困境,长鑫、长江存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微乎其微。
这种周期轮回在2025年出现新变数。三大原厂技术迭代节奏加快,2026年上半年计划将产能全面优先供给HBM4,进一步压缩DDR5供给。与此同时,消费级市场却因终端产品需求分化呈现结构性机会:PC DRAM第四季度虽因促销动能趋缓导致OEM采购量季减,但移动DRAM、绘图DRAM需求持续走强。
技术演进:3D堆叠能否破解周期魔咒?
在价格波动背后,存储技术正经历革命性变革。DRAM单元结构从二维平面向三维堆叠演进,3D DRAM技术通过垂直互联实现存储密度指数级提升。这种技术跃迁不仅提高单位面积存储容量,更通过堆叠设计降低漏电率、提升能效比。
但技术进步短期内难以平抑市场波动。NAND闪存市场同样呈现类似特征:2025年7月128Gb通用产品价格环比上涨8.67%,连续七个月走高。市场分析机构指出,3D NAND层数堆叠竞赛虽能提升单芯片容量,但制造难度呈指数级增长,良率控制成为制约供给的关键因素。
破局之道:产业协同与技术创新
面对价格剧烈波动,存储产业链正探索破局之道。上游厂商通过产能调配实现利益最大化:三星、海力士将PC DDR5产能转移至服务器领域,既满足AI算力需求,又规避消费市场价格战风险。下游终端厂商则加速技术替代,联想等PC制造商在来酷Pro 14等机型中采用DDR5内存,通过性能提升对冲成本压力。
技术创新仍是破解周期魔咒的根本路径。3D DRAM的垂直互联技术、高K介质电容器材料的应用,正在重塑存储芯片的性能边界。当存储密度提升速度超越需求增长时,行业将逐步摆脱"暴涨暴跌"的怪圈。但在这一天到来之前,存储市场的每一次价格异动,都将继续考验产业链各环节的抗风险能力。 |